跳板是哪个民族的舞蹈?长鼓舞是哪个民族的舞蹈?
跳板是哪个民族的舞蹈?
朝鲜族
“跳板是一项朝鲜族的传统综合类女子体育项目,流传于吉林、黑龙江、辽宁等省朝鲜族聚居地区,多在元宵、端午和中秋等节日举行。”
长鼓舞是哪个民族的舞蹈?
长鼓舞是瑶族和朝鲜族的舞蹈。
1、瑶族长鼓舞。
中国瑶族聚居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,瑶语叫“挨汪都”,又称“打横鼓”“调花鼓”,流传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、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、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等地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瑶族长鼓舞有多种表演套路,或专门表现造屋动作,或在舞蹈中融入动植物有趣的形态。瑶族长鼓舞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及庆祝丰收、乔迁或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。
2、朝鲜族长鼓舞。
吉林省图们市民间舞蹈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朝鲜族长鼓舞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,又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原,再传入东朝鲜,成为朝鲜民族音乐的主要打击乐器。明清时期,朝鲜族人口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,长鼓舞随之传入中国,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舞蹈。
瑶族长鼓舞简介:
瑶族长鼓舞中国瑶族聚居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,瑶语叫“挨汪都”,又称“打横鼓”“调花鼓”,流传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、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、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等地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瑶族长鼓舞有多种表演套路,或专门表现造屋动作,或在舞蹈中融入动植物有趣的形态。瑶族长鼓舞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及庆祝丰收、乔迁或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。瑶族长鼓舞历史悠久,它脱胎于起源很早的祭盘王仪典及一些巫术活动中的舞蹈,现已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文娱活动。连南瑶族长鼓舞是隋唐时期排瑶祖先迁徙到连南时带入的,其后随着耍歌堂的兴盛而流行起来。
1、鼓舞表演。表演道具长鼓舞的主要道具长鼓,宋、清两代相关古籍均有记载。宋时称铳鼓,又称长大腰鼓,清代已称为长鼓,现仍基本保留着古代长鼓的形制特征。鼓长约三尺,中间小两头大,呈双喇叭状,用沙桐木为鼓身,中间挖空,两头蒙羊皮或牛皮作鼓面,并用麻线拉紧而成。舞时加背带,把鼓横挂于颈背,既便于拍打又便于舞蹈。
2、人数队形。长鼓舞表演时人数不限,两人以上成双数即可。两人为一个组合,相距为三至四步,左肩相对。每个舞蹈可由若干组合组成,在领舞的鼓点指挥下,各对组合时而横穿直插,时而大圈或小圈起舞,队形或横排或斜排,时分时合,并常见小方格、大方格阵式,村游时还有队列式表演,场面图形变化丰富多彩。
3、舞者动作。舞者手的动作是两手旁伸,两肘微弯,手心向下,主要是拍击两头鼓面。舞蹈动作则集中于腰腿,上身略前俯,双膝微屈为基本形态,两膝以有节律的伸屈带动身体上下颤动为基本动态,这种基本形态和动态,融汇贯穿于长鼓舞的各式表演之中。但有的村寨以跳跃旋转见长,粗犷奔放,刚中带柔;有的则以双腿半蹲,身体上下起伏的节律突出,优美矫健,柔中带刚,舞蹈动作又各显特点,各具风格。
4、鼓舞鼓谱。长鼓舞以舞者击鼓发出的音响节拍作为伴奏。右手以五指或掌心拍打鼓头发出“咚”的一声,左手持竹片弹击鼓尾发出“啪”的一声,双手同时拍击鼓面发出“咣”的一声,三种音响加以变化组合,便组成了长鼓舞的各种鼓谱。有齐奏和一领一和两种击法,用“大圆圈鼓”鼓谱时要齐奏,即全体舞者的鼓点须一致,舞蹈动作亦齐整;而用“鼓头”“起换堂”“圈背靠”等鼓谱时则要一领一和,即由一人领先半拍击鼓,余者跟后半拍和之,舞蹈动作亦伴随鼓点进行。不论哪种击法,鼓点在长鼓舞中都起着指挥作用,即使表演人数众多,也能令动作和队列整齐,变化有序。
5、表演程式。长鼓舞有三十六套表演程式,表现内容有模拟生产劳动的“种树鼓”“砍树鼓”,有演绎排瑶不同姓氏的叙事性的“十二姓鼓”,有以风趣手法展现排瑶男女婚恋习俗的“斗鸡鼓”,有表达欢乐情绪的“歌堂鼓”,还有祭祀祖先的“盘古王鼓”等。每逢春节、元宵、三月三起愿节、六月六赛土神,十月十六耍歌堂,以及香歌节等传统节日,瑶山村寨处处可见携鼓盛装的青年男性鼓手,头缠红布,上插雉翎,翩跹起舞,可闻铳炮、铓锣、牛角、唢呐声伴着“咚啪、咚啪”的长鼓声响彻山野。
朝鲜族长鼓舞简介:
朝鲜族长鼓舞,吉林省图们市民间舞蹈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朝鲜族长鼓舞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,又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原,再传入东朝鲜,成为朝鲜民族音乐的主要打击乐器。明清时期,朝鲜族人口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,长鼓舞随之传入中国,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舞蹈。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细腰鼓,又名“杖鼓”。公元4世纪时,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原,而后又东传朝鲜。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,延边歌舞团将长鼓舞搬上舞台,从而扩大了长鼓舞的影响,60年代又在独舞的基础上,创作出长鼓的群舞表演。长鼓舞不仅鼓技惊人,花样翻新,亦在于表达喜悦、欢快的情绪,以优美的舞姿和娴熟的鼓技给人美好的艺术享受。
1、表演形式。朝鲜族长鼓舞既可集体表演,也可单独表演。女性长鼓舞风格优雅,男性长鼓舞活泼潇洒。表演时以扛手、伸肩、鹊雀步等动作为主,舞者肩挎长鼓,右手持鼓鞭,边跳边敲。长鼓不仅是舞蹈的道具,也是伴奏乐器。整个舞蹈集演奏、演唱、舞蹈于一体,实现了人、鼓、乐的高度协调。
2、演奏特点。长鼓声音语言,主要为噔、哒、空三种,通过不同组合变化,成为不同节奏。美在鼓声的铿锵、欢快。长鼓两端的鼓桶由纤细的腰身连接起来,来回穿梭的缩绳将两端的鼓面牢牢固定。舞者将鼓横挂胸前,左手拍鼓,右手执竹片敲击,边跳边敲鼓。长鼓两面具有不同的高、低音,呈现的节奏抑扬顿挫。
3、演奏方式。演奏时,坐势,置鼓于架上;立势,将鼓挂于奏者腹前,左手拇指扶住铁圈,其余四指可单指敲击或一起拍击手鼓面,右手执鼓棰敲击棰鼓面。经过人们不断地发掘、整理,演奏技艺极为丰富。手鼓面奏法。左手有单鼓点、单花点、双花点、闷鼓点等四种,棰鼓面。右手奏法有单鼓点、单花点、双花点、滚奏、震奏等,敲击的节奏变化有四十多种。常用于独奏、器乐合奏或为独唱、舞蹈伴奏。
演奏长鼓时,右手执细竹条敲击,左手拍打。有两种演奏形式:一种是将较小的长鼓横挂在胸前边舞边奏,它既是舞蹈的伴奏乐器,又是舞蹈的道具;另一种是将稍大的长鼓置于木架上,摆在演奏者面前专作为乐器演奏,为声乐伴奏(如伽倻琴弹唱)或参加器乐合奏,常用来表现轻快、欢乐的情绪。 长鼓在熟练的演奏者敲击下,两个不同的音响参插交错,两种不同的音色忽隐忽现、时轻时重、抑扬顿挫,音色分外清丽鲜明。以独特而丰富的音乐语言,表达出复杂而细腻的思想感情,具有鲜明的朝鲜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