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胡制作工艺,上绝活! 环球速读
无锡是远近闻名的“二胡之乡”,《二泉映月》的旋律,从这里走向世界梅村的二胡制作工艺,更是宝贵的非遗文化。
(资料图片)
胡琴悠扬的背后,有着一群默默无闻的“资深”手艺人,他们“深藏功与名”十年磨一剑,打造出一把把精美的二胡。
在位于梅村街道的古月琴坊,这样的原材料以及各种加工的二胡零部件,整整齐齐地堆放在车间里。从“近乎天然”的原材到我们所见到的二胡,这中间的大部分工序都是由琴坊师傅们纯手工完成的,经过数道工序的磨砺严丝合缝的组装,最终才能做出,一把音色悠扬的二胡。
这也让二胡的生产周期变得更长,像古月琴坊也只能生产6000多把二胡。“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”,经年累月的工作,让师傅们练就了一身“好手艺”。
琴杆、琴筒、琴轴都需要一下一下细细打磨,师傅们娴熟细致的手法,让原料逐渐变成了二胡的形状。
蒙皮是二胡制作中,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。直接影响着一把二胡的音色,丝毫马虎不得,一张张蟒皮被切割下来,再用模具定型 蒙在琴筒上。这既是体力活 也是技术活,丝毫马虎不得,经验最为丰富的师傅,一天也只能完成,二三十个琴筒的蒙皮工作。
后续上弦、调音、再打磨、检查……
每一道工序师傅们都一丝不苟地对待,他们不单单是在劳动,而是将工作当成了艺术创作一件件伟大的艺术品。从他们的手中诞生,从梅村小小的车间里走向远方,热爱可抵岁月漫长。
走进古月琴坊的车间,会让人很快平静下来,与人们印象里快节奏的生产车间不同。这里的工作节奏,显然慢了不少,在时不时传来的打磨声、机械声中,师傅们在自己的工位上,专注地忙着各自的活计,细细端详着他们的动作不由得屏心静气,不敢轻易打扰他们。
这里的师傅都是从业二三十年的老师傅了,多年的锤炼和经验,让他们从“手艺人”,变成了名副其实的“守艺人”。手艺人的工作并不容易,二胡的每一道工序,都是复杂又略显枯燥的,并且没有好几年的学习磨炼是无法“修炼”出做二胡的好手艺。
做二胡究竟有多难?
从师傅们的口中我们听说了一个故事,琴坊一位来自海外的客户,自告奋勇要学习二胡制作,结果经过了一天的体验后,选择了放弃。
每一个孔都要与零件完全契合,每一个琴杆的弧度都要分毫不差。这听上去是光靠手工不可能完成任务,而师傅们却举重若轻,“我的眼睛就是尺”。
“你为什么会坚持做这么久?”面对这样的提问,师傅们不约而同地说,“当然还是因为热爱啦”。因为热爱,才能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坚持做好这一件事,让梅村二胡在更大的舞台上熠熠闪光。“守艺”传承 未来可期,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梅村二胡制作工艺,也在一代代手艺人的努力中,不断传承与发扬。
二胡制作大师万其兴,创办古月琴坊的时候是不折不扣的“个体户”。只有两名工人,业务全靠代工赚点手工费。
如今,琴坊拥有数千平方米的厂房,30多名工人成为一家专业生产中高档二胡乐器的生产企业,产品也远销海内外。
日前,古月琴坊的第二代传人卜广军,被授予“无锡工匠”称号,这无疑是对二胡制造者的肯定。
这一代手艺人,坚守三十载。从朝气蓬勃到渐生华发,将二胡制作的工艺日益精进,将无锡的二胡带到全世界,而如今从事这一行的年轻人并不是很多,很多来学习的年轻人,耐不住寂寞 扛不住辛苦。
但谈到这门手艺的未来,不善言辞的师傅们,却露出了灿烂的笑容,肯定会有人做下去的!
“守艺人”的匠心与坚守,定会让源自梅村的二胡乐声在更多的地方响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