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种七年,互联网“种树公司”是如何“长成”的|全球最资讯

蚂蚁的力量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文 | 华商韬略耿康祁

4月22日“世界地球日”,蓝色星球上又多了一批“树孩子”: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一处荒漠,几百棵新种的沙地云杉平添一抹绿色。未来一个月,还会有4万多棵“住”在这里,来搭起阻隔沙尘的屏障。

而这,只是蚂蚁集团与内蒙古林草局战略公益合作的一个起点。三年内蚂蚁将捐资1亿元,通过公益项目“蚂蚁森林”支持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治理。

但这道风景线,并非蚂蚁森林一己之力。它的背后,是全国网友的“绿色能量”积累,是6.5亿低碳生活者的持续助力。

【一棵树的“学问”,深入根系】

沙尘暴,来了!

根据媒体报道,今春以来,北京就经历了10次沙尘天气“摧残”,打工人更无奈调侃“上班吃土”。甚至,沙尘还跨过长江蔓延到南方地区,累计影响21个省份,超三分之一国土面积。

多年不见的“沙尘暴”,为什么会卷土重来?网友们的疑惑,却换来了一个“噩耗”:沙尘暴从未消失,也绝不会消失。

国家林草局规划院荒漠化监测处处长孙涛坦言:沙尘暴天气出现的根源,离不开冷空气的剧烈活动、不稳定的空气状态,这两点人类都无力改变。

难道之前在戈壁上种的树,都白种了?恰恰相反,相关数据显示沙尘天气带来的颗粒物排放,已经从2017年的3.45万吨,降低到2021年的0.54万吨。

因此,不仅北方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率呈下降趋势,沙尘暴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在逐渐减小。而这,正是人们通过坚持种树,干扰沙尘源带来的“减轻沙尘危害”的成果。

更重要的是,“沙尘暴不会消失,只能减轻危害”的观点刷新认知,表明环保处处是学问。

比如在西北、内蒙古等荒漠地区,常见一种叫梭梭的低矮乔木。它地表的高度,一般只有1.5米左右,严重干旱的沙土地上,梭梭甚至只有几十公分高,但其主根却能达5米以深入地下水层,侧根更长达10米。

由此,梭梭成为免灌固沙植物,可适应极干旱地区环境。这也让梭梭被誉为“先锋树种”,即让绿色先站住脚,为其他不那么耐旱树种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。

蚂蚁森林,同样是深入环保公益核心地带的“先锋树种”。

据内蒙古林草局统计,蚂蚁森林项目启动后的七年间,蚂蚁集团已为内蒙古生态治理累计捐资超10亿元。蚂蚁森林更是深入这个被称为“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”的重点省份,累计捐种树木超2亿棵,总面积超过200万亩,约占蚂蚁森林全国种植总数的一半。

什么概念呢?1981年以来,内蒙古全民义务植树总量超过20亿棵。而蚂蚁森林,7年就干出了十分之一的量。

但这不是“出钱出力就有奇迹”的结果:从在内蒙古阿拉善种下第一棵梭梭起,蚂蚁森林就深知,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,要想种好树并且产生切实持久的生态效果,它所能依赖的,只有“根系发达”的国内专业从事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的公益组织及相关机构。

比如种树这件事,看似简单,实则复杂。种在哪里?种什么?是否适宜当地存活生长?能不能起到生态修复保护的长远效果?都是需要深思熟虑的专业内容,更是需要有效践行的组织挑战。

1987年,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南部,爱德华·P·巴斯主持建造了一个人造封闭生态系统,命名为“生物圈2号”。它旨在论证,一个封闭的生物圈能否实现自循环。但仅仅两年后,内部各种动植物开始大量死亡,这个每年耗资百万美元的循环生态系统,无奈以失败告终。

▲生物圈2号

可见,开放合作才是实现生态维护、管理等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方案。所以,蚂蚁森林对种树公益既非“一捐了之”,也从不在专业层面“闭门造车”。

阿拉善SEE是第一家与蚂蚁森林展开合作的公益组织,其在当地种植梭梭的成熟经验,让负责种植、养护等工作的执行得以高效完成,并塑造了用户“手机种树梦”实现的有力基础。

与一系列“国字头”、“中字头”等成熟的公益组织、专业机构的开放合作模式,无疑让蚂蚁森林在保障生态修复保护项目科学性、专业性的同时,更力求每一棵树都真实种下,且种活种好,进而切实为落地区域发挥生态价值。

不仅如此,如何将生态价值融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洪流,实现人与自然共生、共享环保公益成效,也是蚂蚁森林积极思考的命题。

蚂蚁森林发现,梭梭种植3年后,即可接种被称为“沙漠人参”的肉苁蓉(一种传统中药材)。第三年即可采挖出售,产生生态型经济效益。

▲肉苁蓉开花

在甘肃金塔县,蚂蚁森林已种下1600万棵梭梭,为当地发展肉苁蓉产业提供了上百个就业岗位。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,这些由企业捐资种下的“绿色基建”,成为与当地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要素。他们对维护梭梭的生长充满干劲,以至于“两年多里,吃住都在荒漠”。

截至2022年8月,蚂蚁森林生态公益项目累计创造了329万人次的种植、养护、巡护等绿色就业岗位,从蚂蚁集团的捐资中,各地的老乡们凭着辛勤劳动增收4.9亿元。

在产品端,蚂蚁森林则创造性地使用“游戏化”和“社交化”两项专业策略,吸引了6.5亿人参与到这场平台时代的“全民义务植树”运动中。

在蚂蚁森林互联网思维的传播驱动下,人们为积攒绿色能量,开始用环保袋代替塑料袋,少用一次性餐具,有人则坚持步行、坐公交……

专业主义,已经构成了蚂蚁森林推动从种树到低碳生活行为的生态构建,从公益实践到全民环保意识提升,从线上到线下的全链路能力集成的底层逻辑。

正是这种能力灌入,让蚂蚁森林7年里得以参与支持全国19个省份的生态建设,种下4亿多棵树,并突破了公益项目普遍面临的“不可持续”和“效率低下”两大难题。

【树不说话,却留下绿荫】

云南大理北部,一个名为云龙天池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住着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。它们的命运,颠沛流离。一片片生态破碎区,将其分隔在大山南北两侧。不能相见,只能近亲繁殖,对种群延续并非好事。

为给它们搭上“鹊桥”,蚂蚁森林483号林的1400多亩林地,成为助力“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”的关键。

但种下的幼苗要长成参天大树,至少需要三十年。甚至,即便修复成功,早已习惯了“隔离生活”的滇金丝猴,能否找到“寻伴”之路,仍是未知数。

蚂蚁森林却认为:只要有希望,就值得干。

没想到,原本一个住山北边、一个住山南边的居民赵定宝和杨瑞桃,却先“意外”相见了。他们以种树人的身份相识相恋,2020年3月两人领证结婚。

或许,中国人的浪漫,总是能在理想主义的实干中,创造出乎意料的惊喜。

中国人天生有一股愚公移山的“轴劲”,中国企业也是如此。蚂蚁集团可持续绿色公益部总经理蒋琤坦言:这种执念的浪漫主义情怀,正是蚂蚁森林上线时的初心。

2016年,中美同时批准《巴黎协定》,给当年的G20峰会带来“绿色发展”主题。蚂蚁集团各部门由此汇聚出一个大胆创意:以“帮用户种下一棵树”作为激励点,把每个人治愈守护大自然的心愿,变成减少自身碳足迹的实际行动。

“这个想法,让人几乎激动得睡不着觉”,当时牵头项目的徐笛,回忆时依然眼里闪着光。公司内部高层,也对这个“纯捐钱”的公益项目,给予了“预算上不封顶”的支持。

但是,一场真正的考验,才刚刚开始。很多人难以理解,一家企业为什么愿意每年无偿拿出数亿元做公益,而没有追求利润的诉求。

2021年5月,有人质疑蚂蚁森林,意在将数亿用户的个人碳减排“打包”卖到碳市场牟利。诸多自媒体立即跟进,一股巨大的质疑浪潮迎面而来。蚂蚁森林第一时间积极回应,以透明有效的公众沟通打消了人们的疑虑。

蒋琤强调,“蚂蚁森林公益初心从未改变”,并诚恳、详细地澄清了几个关键问题:每一棵树一旦捐出,即属于国家、社会,树木及碳汇权属均非蚂蚁所有;蚂蚁森林的“绿色能量”只是一种量化个人碳减排、普及低碳生活理念的虚拟积分,不具备交易属性。即便未来个人做出的碳减排贡献可以参与碳市场交易,一切收益也只归个人,不归蚂蚁。

虽然外界,由此认可了蚂蚁森林的公益行为。但人们不愿相信擅长做流量的互联网公司,会脚踏实地地把“种树”这件事,“高标准、严要求”地做好。

2021年9月,有网友在阿拉善自驾时用手机随拍,竟发现蚂蚁森林树牌附近的地块里“没有树”。相关猜疑,随即登上热搜。

“难道,一切只是一场骗局?”到底有没有种树?树种的怎么样?成为网民最关心的问题。

负责该地块的公益组织和地方执行机构,连夜奔赴现场核实。结果发现,因气候干旱和地块土壤条件恶劣,梭梭依自然机制“缩水求生”,但种植数量、成活率均达国家标准。蚂蚁森林还特地邀请最初质疑的博主,再次去现场确认情况。

一波波舆论压力,都因蚂蚁森林高标准的真实公益和及时透明沟通,得到平息。但它深知,只要留有信息差的缝隙,新的质疑仍会出现。

因此,蚂蚁森林也致力于以更多元的沟通策略,打造“以至诚胜至巧”的公益信誉值。

比如每年秋季,与蚂蚁森林合作的公益机构会聘请第三方,验收种植数据和成活率。蚂蚁森林,还会聘请第四方独立机构再验收一遍。只有“层层过关”后,网友手机才会显示“已种植”。

国家林草局华东调查和规划设计院的验收员祝雁俊,过去几年一直和同事们负责蚂蚁森林造林项目的审计验收,足迹遍布高原荒漠,一年要数四万多棵树。以卫星遥感和气象数据等技术,研究荒漠化的数据科学家张弓博士,也被蚂蚁森林邀请用卫星给自己“检查作业”。

“一开始是黄土一片,然后从一个个小点,汇成一条线、一张网。直到横跨道路、翻山越岭,在中国大地上拼成一个图景。”他感叹道:“蚂蚁森林种树这件事,也是人在做,天在看。”

蒋琤说:“每次蚂蚁公益初心被质疑,公司里很多同学会真心委屈。我都会用‘滇金丝猴生态廊道修复项目’的故事,劝慰大家。”

扎根当地山野的科学家和种树人,要用一生最好的10年,去修复、去验证,他们认为值得。

同样,就像能举起超过自身400倍重量的蚂蚁,蚂蚁森林尽管承担了巨大压力,但它始终相信“树不说话,却留下绿荫”,一样值得。

人们可以质疑一棵树,而树从不因此停止生长。

蚂蚁森林,可谓一开始就本着“十年树木”的执着,并以绿色环保理念“百年树人”的代际传承为使命,致力于塑造出一个中国民营企业,对其社会价值成长的浪漫主义探索。

【始于植树,通向星辰】

一个普通人,把一棵树种在手机里,这棵树,就能顽强生长在千里外的荒漠上。

蒋琤认为,6.5亿用户热衷于“赛博种树”的秘密在于: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然环境向好的期许,兼有对自身、家人、爱人情感上的照应。

而这份期许和照应越深切,蚂蚁森林所承载的链接人与自然的责任就越重。“这些年,社会公众的绿色认知不断成长,其实也在逼着我们不断学习、进化”,蒋琤如是说。

蚂蚁森林深知,环保不是一个人的事,也不是一棵树的事。它需要无数人为之努力,更需要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全面治理。

因此,作为专业主义的探路者,蚂蚁森林致力于将自身积累的成熟经验、技术手段等专业能力外溢,以链接更多的公共组织和社会个体参与。

2022年8月,20多家企业加入进来,通过蚂蚁森林向公益组织和专业机构捐资,认可了蚂蚁森林作为“支持生态建设、倡导绿色低碳”的绿色公益平台角色。

2022年9月,宁夏首个碳普惠平台“宁夏碳普惠”正式上线。其最大特色,是联动蚂蚁森林已有的低碳场景及数据资源,在用户授权下量化个人低碳行为,发放相应积分并进行适当奖励。至此,蚂蚁森林实现浙江、江西、宁夏等多省碳普惠机制的联动。

1997年,英国学者约翰·埃尔金顿提出“三重底线”理论,认为企业在长期发展中要达到经济底线、社会底线和环境底线的统一。

蚂蚁森林,追逐的不仅仅是“底线”的完善,更始终仰望着“环保与公益”的壮丽星空。它的公益脚步,由此不止于荒漠和森林。

2022年6月8日“世界海洋日”,自然资源部联合公益组织共同发起“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”,并正式发布“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公益项目-蔚海行动”。

蚂蚁森林,作为首批加入的绿色公益平台,捐资支持“海草床修复”和“红树林修复”,并上线公益互动“神奇海洋”,进行海洋保护的大众科普传播。

▲【神奇海洋】清理垃圾、迎回海洋生物

可以说,蚂蚁森林正将自己的环保公益内涵和外延,不断放大。“绿色低碳”,已成为蚂蚁集团ESG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,深刻融入公司基因。

七年来,蚂蚁森林还与超过1500多个,包括公益组织、环保机构、高校、城市、企业等在内的各类社会力量展开合作。参与共建24个公益保护地,面积超过2700平方公里,守护着1600多种野生动植物。

“与国家数十年如一日的投入、生态建设一线几代人的努力相比,蚂蚁森林所做的微不足道。但我们相信‘此身虽微小,可挡一粒沙’,能贡献一份力量,是蚂蚁最大的荣幸”,蒋琤说。

“沙聚成塔”,人类对环保的每一次忽视,都将带来严重的环境危机警示。而“树木成林”,公益的每一小步,终将构建出一道绿色发展的超级屏障。

蚂蚁森林不仅愿意以一棵棵树的栽种,为人类社会抵挡一粒粒沙尘。同时,它更愿意以长期主义的专业态度与浪漫主义精神,成为一棵不断生长的“公益大树”,以一个又一个七年的无限进化,为中国生态保护修复带来更多可能。

2023年4月,更专业、独立的“蚂蚁森林生态绿色发展基金会”正式登记注册。“从一个公益项目,到成立公益基金会,意味着蚂蚁森林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。”

也许正如蒋琤所说,就像一棵树的成长,蚂蚁森林的第七年,一切才刚刚开始。

——END——

欢迎关注【华商韬略】,识风云人物,读韬略传奇。

版权所有,禁止私自转载
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

如涉及侵权,请联系删除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