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丹东的公路桥铁路桥和铁舟浮桥跨过鸭绿江 53张照片记录志愿军十余处过江点

一波三折:找到著名 徒步过江地“马市村”

从1993年新馆落成开始,抗美援朝纪念馆就成立了抗美援朝遗址考察小组,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支抗美援朝遗址遗迹调查研究团队。30年来,他们对丹东地区抗美援朝遗址遗迹,如志愿军过江地点、志愿军空军机场、指挥机构等诸多遗址进行了深度调查,先后走访档案馆、参战部队、军事博物馆、铁路等部门,采访了多位志愿军老战士、参战民兵等相关人员,收集整理相关档案和照片,获得了丰富翔实的数据资料。

很多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书刊,都曾采用过一张经典的历史照片——《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》,画面上,斗志昂扬的威武之师踏着白茫茫的冰雪,如巨龙般蜿蜒而上,徒步通过鸭绿江,出国作战。那么,这张照片是在哪里拍摄的?志愿军徒步跨过鸭绿江的地点到底在哪?

时隔多年后,想寻访这张照片的拍摄地,却颇费周折。抗美援朝纪念馆遗址考察小组组长张校瑛告诉记者,大家先是找到照片的拍摄者、志愿军第64军战地记者黎民,但鸭绿江边的景物变化很大,黎民自己也记忆模糊。

2009年,一名收藏爱好者提供了一张丹东市1954年版的军用地图,图上清楚地标明了上世纪50年代丹东通往朝鲜的桥梁,除了现在的鸭绿江断桥和中朝友谊桥、沙河口木结构列柱便桥、燕窝村木结构列柱桥等,在上游的马市村还标注有一座桥。

考察小组随后对地图中标注的马市村过江桥进行考察,并走访该村几位年纪大的村民,证实马市村曾驻扎过志愿军,现在的村路还是当时为志愿军部队过江和运送物资修建的。在村南面的江面上,有一座志愿军过江前组织民兵搭建的便桥,桥的规模不大,也很简陋,连桥栏都没有,桥的中间有一处拱起,有村民曾目睹志愿军从此徒步过江。

最有说服力的是朝鲜境内的山形。考察小组成员拿着照片,沿着鸭绿江对照朝鲜的山形地貌进行比较,尽管历经数十年沧桑风雨,但山川依旧,与《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》历史照片的地形、地貌完全一致。考察小组最终确定了这张历史照片的拍摄地,就是马市村志愿军过江地。马市村的简易便桥是1950年10月志愿军与当地民兵共同修建的一座公路便桥,后来以“马市村浮桥遗址”之名列入辽宁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。

“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这里跨过鸭绿江”展览策展人姜晓杰说,抗美援朝战争期间,丹东市区的两座大铁桥目标较大,是美军飞机轰炸的重点目标,而马市村这座便桥地处偏僻乡村,比较隐蔽,很少遭到敌机的空袭,大批的志愿军后续部队从这里过江,众多的作战物资也从这里运往前线。

经典再现:熟练架撤铁舟浮桥30分钟内完成

出征地系列展览第一期,对考察小组发现的丹东十余处志愿军过江点,都进行了多角度的今昔照片展示。姜晓杰解释,已经确认的4座公路桥中除了马市村公路便桥,还有鸭绿江断桥,是鸭绿江入海口建起的第一座大桥;下河口公路桥,位于宽甸满族自治县河口村下河口;苏甸沟门木结构列柱桥,位于宽甸满族自治县苏甸村沟门。

还有4座铁路桥,如中朝友谊桥,是鸭绿江入海口建起的第二座大桥;沙河口木结构列柱铁路便桥,位于丹东市大沙河入江口,距中朝友谊桥上游约3公里;燕窝村木结构列柱桥,位于丹东市燕窝村,现存19座木结构桥墩,是鸭绿江沿线仅存的由志愿军工兵搭建的木结构铁路桥梁;上河口铁路桥,位于宽甸满族自治县河口村上河口。

此外还确认两座铁舟浮桥,展览收集到两张珍贵的老照片,记录了志愿军工兵部队早晨撤收铁舟浮桥的场景,再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机智、勇敢和顽强。

原来下河口公路桥被美军飞机炸毁后,志愿军工兵部队即在下河口公路桥上游1公里及下游2公里处,架设了两座灵活轻便的铁舟浮桥,以保障前方军用物资供应。为防止敌机轰炸,铁舟浮桥每日黄昏架设,车辆及部队夜间通过,清晨即撤收。随着架桥手法日益熟练,战士们架设、撤收铁舟浮桥的时间越来越短,开始架设、撤收需要2小时10分钟,后来有30分钟即可完成,保证了交通运输任务顺利完成。

周末特意带着孩子来观展的王女士表示,这些大桥像一座座丰碑,生动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,激励我们战胜一切困难。

据悉“抗美援朝出征地”系列展览还将推出“前线的后方 后方的前线”“志愿军空军从这里起飞”等内容,陆续与观众见面。(记者 商越)